河西检察的前世今生
作者:李闽节,1990年大学毕业来院,近30年的检察岁月,她与检察文字工作结下不解之缘,也见证了河西检察的发展与辉煌。在我院侦查技术业务楼落成启用十周年之际,且听她为我们倾情讲述河西检察的前世今生。
又是一年百花艳,最美人间四月天,河西检察院迎来侦查技术业务楼落成启用十周年。回首近三十年的检察岁月,从小平房到筒子楼再到现代化的侦查技术业务楼,自己亲历了我院院址的变迁,也见证了河西检察的发展。
还记得,1990年大学毕业来院时,我院分三处办公,分别为:绍兴道总部(解放南路与绍兴道交口河西区人大办公楼一层);宁波道小院(位于解放南路与宁波道交口);毗邻市院(解放南路292号)、经济科(反贪局前身)所在的奉化道小楼。由于办公地点分散,办公条件简陋,以至于当时召开全院大会都比较困难,一是人员难以集中;二是没有足够大的会议室。绍兴道总部仅有一间小型会议室,是由原来的办公室改造而成,室内仅有四周靠墙摆放的简易沙发,在中间临时放上折叠椅,就变成了全院会议的场所,总有一些干警不得不坐在门外的楼道里。
宁波道小院正中央坐落着一幢老式木地板小二楼,是起诉科(公诉科前身)、法纪科(反渎局前身)、控申科的办公地,而我所在的新成立的民行科则设在院内外围的一间平房里。简陋的小平房,与我想象中威严的检察机关大相径庭。因为与小院一墙之隔的便是河西区妇产科医院,还闹出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笑话——经常有走错门儿的“大肚子”(孕妇)到检察院声称要做检查(产检)。
还记得,1996年1月,那个寒冷的冬季,全院干警热火朝天地整体搬迁至河西区杭州道1号,从而结束了多年来三处分散办公的历史。干警们先是挤在临街的一幢四层“筒子楼”里集中办公,同年底,在杭州道院址内拆旧新建的一幢五层L型、建筑面积2314平方米的办公楼竣工并投入使用,我院办公、办案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。新楼设有大、小会议室各一个,基本满足了各种会议需求,但干警就餐难的问题仍未解决。从干警带饭、机关周边买饭到院里统一供应盒饭、发放“食为天”的充值卡,干警们盼望着有一天能拥有自己的机关餐厅。
盼望着,盼望着,2007年4月18日,我院“两房”建设工程开工奠基。2009年4月,坐落在天津市河西区平江道55号的我院侦查技术业务楼全新落成。4月底,按照院里的统一安排,全院干警分期分批、欢天喜地地迁入新址。新大楼建筑面积8893平方米、共九层,毗邻天津市文化中心,地理位置佳,科技含量高,基础设施全,不仅配置了相对独立的办案工作区、举报中心及远程办案侦查指挥中心、多功能视频会议系统等,还建立了电子阅览室、健身房、机关餐厅,从而使我院办公、办案环境实现了质的飞跃。
还记得,2009年5月5日,新大楼启用仪式结束后,全院干警在机关餐厅享用的第一顿午餐——“贺乔迁”的“喜面(捞面条儿)”。整洁宽敞的机关餐厅,每天为干警提供营养可口的早、午餐,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干警就餐难的问题。从此,广大干警多年的梦想成真,带饭、熥饭、机关周边买饭成为历史。至今,机关餐厅经过两次升级改造,环境更加温馨舒适,菜品更加丰富可口,就连值班、加班的干警也能不出院门便能吃上热乎的饭菜。
还记得,1990年来院报到时,绍兴道总部简陋的会议室中,那块全国检察系统“集体一等功”的奖牌,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俗话说: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。河西区杭州道是一条长不足250米、宽不足3米的“小马路”,而位于杭州道1号的旧址却承载着河西检察人的光荣与梦想,见证了河西检察院的发展与辉煌。进入新世纪以来,我院以信息化建设为龙头,不断加快科技强检步伐,在全市检察系统率先建成计算机局域网、开通检务网站、实现办公自动化和办案网络化,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创新发展,仅获得的全国性荣誉就不胜枚举——全国检察机关“人民满意的检察院”; 全国检察系统“集体一等功”;首批全国基层检察院建设“科技强检示范院”“规范化建设示范院”“全国检察机关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”;全国唯一获得“双十佳”(十佳反贪局、十佳渎职侵权检察科)的检察院;首批全国基层检察院“四化”建设示范院;四次荣获全国“先进基层检察院”、两次荣获全国“模范检察院”荣誉称号……
弹指一挥间,匆匆又十年。新大楼开启新纪元,老先进续写新华章——在全市首创命名检察官办公室、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室;建成一站式、多功能、智能化的检察服务中心,集“监控、门禁、防盗、消防”于一体的安防集控中心;推出“小曦姐姐讲故事”“中小学生暑期法治作业本”未检工作双品牌;“法治小剧场”荣获天津市精准普法“十大品牌”……
想当年,自己是全院屈指可数的大学生,现如今,走进新大楼的“新生代”,全部是本科生、硕士研究生。杭州道旧院址,反贪局、反渎局揭牌仪式记忆犹新;平江道新大楼,含泪送别转隶战友的情景历历在目……
走进又一个春天,十岁的新大楼迎来首次全面整修,期待它旧貌换新颜,祝愿河西检察——
继往开来谱新篇!